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 “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统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移动总经理楼向平围绕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言献策。
(资料图)
高标准农田的运营体制机制应进一步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23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出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全国各地相继颁布了配套政策。
楼向平表示,建设高标准农田关系国家“饭碗”、农民钱包,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建设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任务艰巨。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使用时间较长,效能逐年下降。待建设区域多存在田块细碎、供水条件差等情况。同时普遍存在亩均投资量过低、地方财政配套负担重的问题。
二是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市场化运营体系有待完善。经营高标准农田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带动效果弱,经营模式相对单一,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固,市场化运营成效不够明显。
三是高标准农田数字赋能作用有待提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不明确,缺少可遵循的数据资源标准和数据管理平台,数字化赋能效果不足,政府主管部门宏观指导、调控作用受限。
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效益的高标准农田
针对以上问题,楼向平建议,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效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一是强化政策措施保障,推动高标准农田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农田建设相关立法。开展国家层面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立法工作,引导地方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全面强化农田保护与建设。
坚持积极引导、因地制宜,鼓励农户依法自愿出让土地经营权,稳妥有序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造。多渠道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和政策性贷款资金投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提升建设标准,确保建设成效。进一步完善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发挥绩效评价促进作用。完善管护长效机制。
树立“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的理念,将建后管护责任与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等使用者利益挂钩,确保参与各方各负其责、有机运行。
通过引入社会专业管护机构或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提升高标准农田管护水平,建一亩、成一亩,让土地永续利用。
二是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逐步探索高标准农田新型市场运营模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政府+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宏观指导调控作用和大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吸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运营,带动农户开展种养殖和入园入厂务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加快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农田经营主体在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文旅等二、三产业,培育更多地理标志产品、“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农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与高标准农田经营和高质量农业生产相匹配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三是加快数字农田建设,全力构筑粮食安全数字化屏障。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制订出台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标准,明确建设规范、内容和功能。
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数字化监管体系,建立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管理平台,统一采集和分类管理建设、生产、养护、使用、产出、流通过程产生的各种数据,破除“信息孤岛”,推动数据融合应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5G、物联网、光纤网络覆盖,综合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卫星遥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农田建设全程信息化监控和精准管理。
构建长效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提升高标准农田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高标准农田的产量再提升,保证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