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国投电力(600886)午盘报收12.80元。从国投电力股价表现看,过去五年涨幅仅有一倍出头,但对于重仓出击的重阳投资掌舵人裘国根来说,总收益超过20亿元。
(资料图)
投资圈有句行话:一年五倍如过江之鲫,五年一倍却寥若星辰。过去五年多来,行情跌宕起伏,裘国根如此重仓出击,斩获翻倍收益,堪称大获全胜。
值得一提的是,国投电力也是高毅资产邓晓峰的真正成名之股,从2009年直至2014年底,邓晓峰重仓持有五年多,获利丰厚。
底部重仓出击
国投电力定期报告显示,自2017年四季度开始,重阳投资开始大举买入该公司,截至2017年底,重阳战略汇智基金持有3358万股。
进入2018年后,重阳投资开始大举加仓,截至三季度末,重阳投资旗下四只产品持有国投电力,合计持有2.75亿股,持仓市值超过21亿元。
具体持仓如下图:
需要说明的是,国投电力2019年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重阳投资旗下五只产品都进入了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考虑到持仓最少的重阳战略创智持仓为4245万股,同今年一季度末持仓数量完全一致。由于该产品经常不能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显示出来,可以推算出大概率也是在2018年中就已买入,如此算来,重阳投资持有国投电力合计将高达3.17亿股。
从重阳投资的后续操作情况看,买入之后就锁仓了,直到2021年三季度,重阳投资才进行了减持。当年7月底至9月底,国投电力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大涨50%以上,股价也创出历史新高。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此前持有9046万股的重阳战略才智基金,从国投电力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根据推算,重阳投资旗下产品的总持仓量依然高达2.16亿股。
豪赚或超20亿元
从国投电力过去几年来的股价走势看,在2018年的低迷行情中,股价长期在6元上下波动(前复权价),从2018年12月开始震荡上涨,过去5年来,涨幅大约1.1倍。
需要说明的是,在过去几年1000多个交易日里,国投电力仅在2021年9月22日涨停过一次,在震荡中慢慢地就创出了历史新高。
五年重仓持有,最初投入成本21亿余元,在国投电力股价上涨一倍出头之后,裘国根的总回报高达20多亿元。
邓晓峰也曾豪赚
五年坚守,豪赚20多亿元,堪称投资经典案例。有意思的是,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也曾经在国投电力上豪赚数倍。
根据公开数据,2009年,邓晓峰管理的博时主题行业基金,在2009年一季度首次买入国投电力,到了2011年开始重仓持有,直到2014年底邓晓峰从博时基金离职时依然重仓该股,该基金也是国投电力持续好几年的最大机构股东。
同时,邓晓峰当时管理的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三组合同样重仓国投电力。截至2014年底,和博时主题行业基金合计持仓市值高达超过25亿元。
在过往接受采访时,邓晓峰曾经谈到了投资国投电力的逻辑。在他看来,火电行业空间大,需求还在持续增长,由于市场煤和计划电的矛盾,当时很多火电企业亏损,电力公司也无力新建电厂,供给严重缺乏。电力股被市场抛售,估值降至很低,在港股上市的电力龙头股市值一度不足200亿港元。如果煤价下跌,火电盈利就会迎来巨大弹性,在2011年国家政策转向紧缩政策后,煤炭价格开始下跌,电力行业就迎来重大机会。
从事后情况看,电力行业的好转超出预期,煤炭行业的低迷也超出了预期。煤炭供过于求时价格大跌,利润一下子全部转移到火电板块,让火电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重剑无锋的胆识
对于投资人来说,能在一家公司上敢于重仓出击,豪赚一二十亿元乃至更多,不仅需要下注的胆量,还需要洞察未来的眼光,以及不用担心赎回的现金流支持。
从裘国根投资历程看,1969年出生的他,很早就浸淫市场,并以敢于重仓出击而闻名,在成功地抓住了两次大牛市之后,30多岁就挣下上百亿身家。其中,在1996-1997年行情中,重仓深科技(000021)A、四川长虹(600839)、深发展A等,在2006-2007年行情中,重仓吉林敖东(000623)、长江电力(600900)、白云机场(600004)、招商银行、万科A等,均斩获了非常丰厚的收益。
在2006年国内券商股的艰难时刻,裘国根以极低价格大手笔接手招商证券法人股,招商证券在2009年上市后大涨近20倍,给他带来丰厚收益。
在成立重阳投资之后,裘国根的投资风格开始追求稳健,更加看重传统价值,尤其是生意模式持久、护城河宽广并且有稳定分红的标的。例如,从2012年开始,重阳投资就大举买入长江电力,一直持有到2019年退出,获利丰厚。
从国投电力的业绩表现看,尽管过去几年业绩有所波动,但是作为价值白马股,其有稳定的分红记录,每10股最少派息1.64元,2021年每10股派息更是高达2.8元,过去五年每股累计派息超过1元,平均股息率接近3%。
事实上,很多价值风格的投资人,即使同样看到了价值,但并非都能持有到最后。例如,中欧基金笃信价值的曹名长,在2018年初,他管理的中欧恒利大举买入国投电力,截至一季度末持有3882万股,但在当年风雨飘摇的市场行情中,他仅仅持有一两个季度就清仓了。究其原因,或许不是他的价值判断变了,更多是公募基金的压力,只要短期业绩不好,投资者就会抱怨,就会赎回。
而裘国根,则完全没有这种担忧,也因此可以不在乎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