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通过大语文,认识大世界
记者 | 周洁
2022年尾,“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发出征集令,2023 年 4 月,来自上海 30 所学校的学生投稿参赛,经过公正、严格的评选后,评奖结果终于揭晓。
(资料图)
阅读这些获奖文章,作为记者不得不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学子在文章中展现出的思考角度和思想深度,是许多成年人也没有达到的。这些优秀的写作者生活在怎样的教育环境中?
为此,《新民周刊》采访了多所参赛高中的语文老师,探究语文教学中的共性规律。一起来聆听名师对语文是什么这个宏大命题,都是如何理解的吧?
上海中学党委副书记、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樊新强
大语文的概念,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理解。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一直是文史哲不分家,古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阅读大量的历史、哲学著作,学作诗做文章;横向角度来讲,大语文恐怕也受到现代教育思想的启发,强调博雅教育,强调解决问题时运用到多学科的知识,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中,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以什么为主,什么为次。语文如果涉及文史哲的阅读,它的起点一定是语文的,我们是以语言文字的习得为重点,它所达到的目标和历史课和政治课是不一样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王希明
语文的学习绝不能局限于课堂,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广阔的外部世界。比如目前人工智能很受关注,你会发现各区各校出的考试卷,社科类现代文,很多就涉及人工智能。古人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事事关心”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沈文婕
社论是针对社会热点展开的真知灼见,要站在当下时代的立场上去分析它们。所以我们特别欢迎这类活动,它能够让学生跟这个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学生参加这个比赛,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篇文章;但从找选题、查资料到下笔写作,是一个能力内化的过程。
当学生阅读了大量素材后,把它变成自己能够驾驭的材料,从而在写作时言之有物。我想这能培养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来的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清醒认知、独到眼光和博大胸怀。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新民周刊青少年社论大赛冠军作品指导老师董皓阳
在小学和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老师会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语文课堂上不应该追求确定性的标准答案,在写作中,更期待同学们熟练地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对世界的认识,这也是语文教育的一项追求。
全文见《新民周刊》第1231期杂志
好戏 | 在中国的宵夜江湖,淄博烧烤还是个弟弟
刚刚,离家20年的旅美大熊猫“丫丫”抵达上海
太突然!一网红整形手术后死亡,年仅34岁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