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最近,我们语文谈得比较多。有花友说,我们还关心英语数学呢。不急,下周英语和数学攻略正在准备中;阅读、运动和旅行的,我们的编辑小伙伴们也都在准备。
今天我们继续周二未完的话题:一位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语文老师,跟大家讲语文学习这回事儿。
“平哥”浦宇平(图右),拥有10多年语文教龄,音频节目《读懂诗人才懂诗》播放量超过700万,许多孩子因此而爱上古诗词
(相关资料图)
上次的分享着重于从最终孩子们都要参加语文考试,尤其高考出发,说说平时学习的重点、要点(戳
复习
)。
今天的分享,从我个人来看,感觉更加精彩:不急着要参加升学考(小升初、中考)的日子里,孩子们怎样学语文会最有效?
他的观点非常鲜明:比如,小学四年级前,不要为应试而学语文。
那该怎么学?按“大语文”的思路去学,靠阅读去学,靠融会贯通去学。
文章里,平哥把“大语文”的概念说得非常明白;更加分的是,结尾还分享了古诗词、文言文等4个大语文模块的落地规划。
感谢平哥,来看干货!
本文由平哥口述,小花生采编
小学四年级之前,我明确反对任何刷题等特别应试的行为。
语文,跟数学或英语还不一样,对刷题的要求真的不那么高。有好的阅读基础,到了五六年级“聪明地刷题”就可以了。前期做够积累,后期反而不会太
累。
相信大家一定曾遇到过这样的经典“抉择时刻”:
“孩子二、三年级,每天给语文的时间不多,如果做了教辅或单元卷,当天就没有时间阅读了。如果不做单元卷成绩可能是90分,做了单元卷(复习)可能就能95分以上。是不在乎单元测的成绩把时间都给阅读,还是为了单元测放弃阅读?”
我想说:千万不要饮鸩止渴!
其实某一场考试,甚至某一阶段的成绩根本没那么重要,应试的功夫要做在所谓决定生死的重要考试上。小学低年级,偶尔期末考试高两分,低两分又怎么样呢?你把高两分的时间拿来多读点书,可能到了五六年级高的就不止两三分了,这账得算明白。
但话又说回来,既然小学低年级不搞应试,那语文该学些什么?怎么学呢?
我想引入一个大家似乎熟悉,但却并没有真正了解的概念:大语文。
大语文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
很多人说,大语文就是把学校课本上的类目去拓展,例如课本上有8首诗,我们就把它变成80首;古文学习也一样,学校三年级开始学,而我们一年级就提早开始学,好像这个就是大语文了 ...
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第一次出现古文
当然扩大范围,从某种意义上也算大语文。但真正的大语文是一种“融汇贯通“,你要把知识点相互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如果没有这个关联,其实你没有真正在学大语文,还是一个一个零散的知识。它没有构成一个“协同效应”。
所谓协同效应,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整合到一起,让他们互相之间能发生作用。
我们拿「古诗词」学习来举个例子。
为了让孩子能真正理解诗,我们会去讲诗人的背景,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融会贯通了,对吧?但这是一个小的层面。
《古诗词75+80》里对李白背景的介绍,寥寥数笔,但也聊胜于无
当我们讲到诗人背景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讲李白,会讲李白“力士脱靴”,讲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诶那这不是一个历史故事吗?
“力士脱靴”的典故:李白在当翰林供奉的时候经常喝酒,唐玄宗有一次召见李白让他写诗,李白写得兴致盎然之时就有些得意忘形了,抬起脚来对高力士说道:“脱靴。”作为皇帝身边的贵臣,高力士当时一百个不愿意,但想到皇帝很喜欢这位诗人,于是便蹲了下来,给李白把靴子脱掉了。
所以我们不仅要讲李白的诗,还需要把它还原到历史现场去。他是一个能让“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人啊,当时为什么天子会叫他呢?那当时为什么天子会叫他呢?那是因为他在皇宫里面当翰林,做官呢。
“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典故:李白喝醉了酒,醉眼迷离的还没醒过来,正好唐玄宗的船过来了,玄宗喊他上船,他往酒家门前的鹅颈靠上一歪,摆了摆手:不去不去,吾乃酒中仙。对天子也敢如此,可见其个性之“狂”。
通过这两个例子,李白豪放不羁的形象就呼之欲出,性格特点更加清晰后,孩子自然就更能理解他的诗了。这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了。
然后再往下,我们可以跳开李白,但依然留在唐朝,讲整个盛世大唐的气象,不要觉得这仅仅是在讲历史,我们虽然是在讲天可汗,讲唐朝对西域的影响、国际贸易的沟通等,看起来似乎只是单纯的历史,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是与文学的气象息息相关的——所谓的“盛唐气象”。
正是因为唐朝前期的繁荣和开放,才孕育出上图这些诗坛名家
我们讲唐诗在唐朝的分期——初唐、中唐、盛唐和晚唐,这些时期出现的诗作是有明显的差异的,杜牧和李白就完全不一样。
同样是介绍自己的诗,李白自称“谪仙人”,而杜牧则非常隐晦的说“北阙南山是故乡”,间接说明自己的贵族出身。一个张狂,一个含蓄,性格完全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其实和诗人所处的时代是有关的,所谓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时代限制。李白就写不出杜牧的那些东西,杜牧也写不出来王勃那些东西。
再往深了走的话,其实韩愈也是很值得了解的,因为他不仅有诗,还有文,“文起八代之衰”。这个(文学、诗词和历史)同样是有关联的。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赞誉,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
所以你看,对历史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品尝文学的滋味。
当然,“大语文”不是要求中小学生达到“文史哲”这样的高度,落实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它指的是把一个人思想的形成,语言文字的表达与理解相关的内容整合到一块。这种“融会贯通”,是我在大语文教学中体会最深,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我之前说过一个比喻,大语文就像一条把各种各样的珍珠串起来的线。
范围更大了,珍珠也会更多,但大语文本身并不是珍珠,它是串起珍珠的线。有了这条线,这才是珍珠项链,不然就是一颗一颗的珍珠了。
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理解、写作、诗词、传统经典(一般叫它国学)都是“珍珠”,由大语文串起来 ...
学好大语文,关键在阅读!
当然有人说,大语文这么厉害,那是不是逻辑思维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等,也都可以通过大语文的学习来获得呢?
我觉得不能把大语文的内涵无限扩展。
举个例子,写作是大语文学习的一个模块,它需要用到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完全是通过写作来培养的,这个我觉得不能本末倒置。把大语文看成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好像什么都能通过大语文来解决,恐怕也不一定对的。
来自花友@教画图的粟米,带娃写作前通过思维导图确认逻辑
其实听我上面的描述,你也可以猜出来,大语文的核心实现方式就是阅读,不管是听故事还是看书(具体怎么读,下一个部分有涉及)。
而通过长期、大量、广泛的阅读,我们能收获的,远不止是语文积累这么简单。哪怕是做数学题,实际上也还是需要阅读理解能力,即大语文能力的。
一道三年级的小奥题,读懂题干都还蛮考验人的
高考作文最能看出大语文的分量!
如果从比较功利的角度去看,大语文最突出的“成就”体现在高考作文中。因为作文本身就是综合能力的呈现,它和我们做数学大题、英语写作都不一样。而且,中国人是最擅长干这个事儿的,1000多年的科举都是干的这个事儿。
某科举考长长的作文题
我们批作文看得多了,这一点的感受就更明显,通过看孩子的作文,就能对他的语文水平有个大概的判断。
高考作文看出来的不仅仅是你的写作能力,懂了多少套路;还有更重要的逻辑能力(思路是否清晰)、知识面(知识的广博程度),语言的丰富性,对问题的认知深度(我们常说的“降维打击”,就在于此)...
这些都是我们在12年(小学-高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大语文”的学习思路去主动获得的。
如果你只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当成一个一个的“珍珠”,没有融会贯通的话,在作文中就没法体现出这些东西。在你这儿,李白就是李白,“床前明月光”就只是“床前明月光”,李世民就是李世民,这几个都是不相关的。
据说,李白是李世民的曾孙,而“窗前明月光”是李白的代表诗句之一,互相都有些相关性
可是对于一个有大语文学习概念和思路的孩子,他可以把这些东西全部融合进盛世大唐的绚烂多彩的背景中(写出一篇佳作),这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花友@芝麻和Helen六年级女儿的作文,引经据典,融会贯通
学好大语文的4条路径...
大语文学习是需要提前规划的,这里分享其中最重要的四个模块:古诗词、文言文、历史、思想(哲学)可以怎么做,需要读哪些书。
1、古诗词从唐诗开始,以《四大名著》为结
它相对偏低龄一些(小学),它的面很宽,可以从历史这条线一路贯穿。最早是诗经、中间是汉赋,不过最重要的是从唐诗(格律诗)开始,一直到宋词、元曲。
这条路往下发展,就是“四大名著”,听起来和诗词没关系,其实是一以贯之的(都是古代文学经典/涉及大量历史故事等)。
像“四大名著”的话,我觉得是很有必要在小学阶段读完一本的,到了中学毕业要读完三本,第四本《红楼梦》可以放到高中读完。
古诗词的学习路径,书目仅参考
2、文言文入门,《世说新语》很合适!
这块和历史的关联会紧密。学文言文,一个是有功利的需求,另一个也是为了去读点古书(感受古代文化魅力)。
文言文就从简单浅显的段落入手,比如宋朝的文本,接着一点点到唐宋的长文本,再可以往上追。
另外,文言文和成语典故接壤的部分是特别多的,比如《韩非子》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曾子杀彘》《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这些其实都是从古书里来的寓言故事,都是有古文的,非常简单。
接下来就可以读读《世说新语》,虽然都是很小的一段,但每个人物的风采在文中都能体现的很清楚,像这样的就是文言文很好的入门材料。
我一直提倡拿《世说新语》做文言文入门读物,孩子不仅在学文言文,也是在感受魏晋名士风流,这帮人的骨气。这些东西“种”在孩子心里,对孩子未来为人立志都会很有帮助,这也是大语文的魅力所在吧。
初中会学的很多文言文都来源于《世说新语》,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
入门之后,就可以读一些长篇古文,像《出师表》《前/后赤壁赋》等等。
接下来可以接触稍微难一点的篇目,比如《古文观止》。如果《古文观止》里的精选篇目都能读得下来,你就会发现《史记》阅读就没什么障碍了。
而《史记》又是本故事书,里面有很好玩的故事,比如《刺客列传》《淮阴侯列传》《项羽本纪》等等,相当精彩。
高考文言文的难度大概就是《史记》难度,如果孩子到了高中可以读完《史记》中的60个重点篇目,那文言文水平到大学都够用了!
3、历史其实不用单独学,除了...
其实孩子在读《史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接触很多历史故事,读《史记》就是在读历史(《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能比较流畅地自主阅读,同时补充一些音视频资料,自然就会积累蛮多的历史知识,这个时候家长再帮孩子串一下朝代史,形成一个体系化、结构化的历史框架。这点历史知识基本就够用了。
4、哲学部分,东西方思想家都别落!
最后还缺的思想部分,不仅要在中国找,还要引申到西方哲学中。
诸子百家对于高中以前,甚至高中生来说都不是特别友好,比较难,我不建议孩子在高中以前去读(可以找一些现代学者对诸子的解读看看)。
西方哲学史,肯定没时间一本本读,只要大体上对重点人物有一个了解,比如尼采、康德,就可以了。
左尼采,右康德,都是西方哲学史上不可略过的大师
到这里,上面这几个板块逐一打通后,中小学阶段的大语文学习基本就差不多了。
然后,如果孩子真的还有兴趣,比如读历史的时候,自然会对地理有点兴趣,会去了解一些,这个作为“边角料”自己补充就够了。
如果是低龄些的孩子,可能国学可以考虑下,读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三百千》之类的就好了。
国学的学习路径,书目仅参考